首页>文化旅游>传统文化>清明节

清明节

更新日期:2017/11/2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踏青、放风筝,并祭祀祖先。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后来融合了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是冬至后的第108...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踏青、放风筝,并祭祀祖先。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后来融合了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在中国,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祭祀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为祖先扫墓。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约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节气,曾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流传下来。入宋之后,由于时间比较接近,寒食节的祭祀习俗以及上巳节“上巳春嬉”的习俗融入“清明”之中,一直延续至今。扫墓和踏青成为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主题。

  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上坟。一般人家,都是自己在祖坟上除草填土,称为”攒(cuán?篡)坟“,有钱人家,雇人芟草填土,也叫”攒坟“。祭奠时,要献15个用油瓤做馅的包子,除了烧纸,还要烧金银锞子;有的磕头作揖,有的默声念诵,还有的放声痛苦。正如宋代诗人所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一日,除了扫墓,旧时的县太爷,还要请人将城隍老爷抬着,吹吹打打游完四街后,供在”历坛“(旧时纪念为国捐躯的英烈之处),设供祭祀。外地迁徙来的人,将”楮币“装在纸袋里封住,送到厉坛前烧化,称它为”黄包“。还在这一日,男性邀友至野外游玩,叫做”踏青“;女性到野外采野花草插头,叫做”拾翠“。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女孩们会把不愉快的事情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起后将线剪断,寓意烦恼随风而去。”早先寒食节时间其实很长,春季的好几个月都算在其内,“寒食节还要求人们不动火。后来随着节日系统的改良,这些习俗才逐渐并入了清明节,节日的时间也缩短为一天”。

  “踏青”这项习俗更多反映出了清明作为节气的特点,“清明是二十四节气是春天里的第五个节气,这时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特点已经充分展现出来了,所以清明节的习俗就提倡人们要融入大自然,去踏青、放风筝等等”。

  饮食上,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做面食。比如面花,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有的地方有吃“子孙燕”的习俗,就是在祭祖的时候蒸很多馒头,有的做成燕子的形状,还有做成桃子的形状,祭祀仪式结束后分给孩子吃,带有迎春的意思,南方有的地方则会吃“青团”,即用艾草或其他可食用青草的汁液与糯米拌在一起,蒸熟出笼,“青团味道可口、香气扑鼻,吃青团也有辟邪的含义”。

  除了以上饮食外,“喝粥”也是清明节民俗之一,“为了适应春天‘生发‘的特点,人们会在这一天加上韭菜、豆芽等食物”。“此外,清明节还有‘射柳’的习俗。通常的做法是将一个葫芦分成两半,里边放上鸽子或者其他鸟类,然后将葫芦挂在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也有的是挂上一条横幅,将横幅射下来后即纵马向前,努力接住横幅,总之是一种技艺类的游戏。

相关阅读民风民俗

金昌市智慧旅游平台   24小时服务电话:0935-8229838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延安路107号
建议使用 1280X1240 以上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成都中联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运营:中国旅游联盟智慧旅游城市全产业链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