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非遗文化>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川小曲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川小曲

更新日期:2017/11/24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川小曲:金川小曲子。是流行甘肃省民勤,武威,永昌,等地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因金川区和民勤县水土相连。自清中叶起,金川区小曲就和民勤小曲相融和民勤小曲相...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川小曲:金川小曲子。是流行甘肃省民勤,武威,永昌,等地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因金川区和民勤县水土相连。自清中叶起,金川区小曲就和民勤小曲相融和民勤小曲相比 。金川小曲曲调丰富,最流行的有50多种,优美动听。道白多用地方方言还略带陕西腔调,恢谐通欲,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捏捏。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人又称“地蹦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后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服装多因陋就简,以生活服装代用。但亦有一定规制: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兰色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官宦披各色绣袍,戴官帽。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或兰色背心。老旦围裙,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鬓插蝶翅白纸花。小旦一如正旦,惟脑后垂大辫。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金川小曲戏剧目较多,现今流传的就有三四十本,其中如《张连买布》、《麒麟送子》、《大保媒》、《闹书馆》、《下四川》、《小姑贤》《男寡妇上坟》《观灯》《王哥放羊》等至今仍在演出。新编剧目《十七大召开顺民心》《农家乐》等对小曲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金川小曲较有影响的艺人有宁远的马德录,双湾的李贵山,何立卫,吴成章,方军天等人。金川小曲戏的音乐,是在当地民歌与内蒙河套地区民歌的基础上,吸收晋、陕、等地民间小调而成,属于曲子牌连辍体制。眉户剧传入金川后,因其音乐风格与小曲戏唱腔、曲式近似,故眉户音乐很快被吸收入金川小曲戏中,相互融合,丰富了小曲戏的表现力。至今,只有少数艺人还能分清哪些曲调是原来小曲戏的,哪些是后来传入的眉户曲子,多数艺人和一般观众已很难辨别了。艺人们把原小曲戏音乐称“老调”,把眉户剧音乐称“新调”。金川小曲戏的间奏音乐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户的曲牌,如:八谱、纱帽翅、大开门、小开门等。也有一部分是根据民歌改编的,如:哭皇天、游春、送大哥等。金川小曲的演唱一般均用本噪(即真身),个别调如扬调、花腔等采用真、假结合的演唱方法。其中不少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接声”(即帮腔)的处理方式,有独特之处。金川小曲的乐队伴奏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主要有大头板胡(亦称曲胡)、三弦、二胡、笛子、唢呐等,主奏乐器为板胡与三弦;武场乐器主要有梆子、四页瓦、飞子(碰铃)等。小曲戏原来用的乐器很简单,后来逐步丰富了起来。七十年代末,演出时增加了扬琴、唢呐、电子琴,板胡、鼓、小锣、大锣、铙钹、堂鼓、吊镲等。 金川小曲戏的演出场地。一般都是地摊子演出,有时也可登台演出。

相关阅读民风民俗

金昌市智慧旅游平台   24小时服务电话:0935-8229838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延安路107号
建议使用 1280X1240 以上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成都中联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运营:中国旅游联盟智慧旅游城市全产业链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