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民俗>永昌民间传统丧葬礼俗

永昌民间传统丧葬礼俗

更新日期:2017/9/6
永昌民间传统丧葬礼俗  丧葬在永昌民间礼俗中最为繁琐复杂,有很多的礼仪。丧葬礼仪在进行过程中庄重、悲戚,礼仪极富孝道、宗法制,且带有冷严苛刻,但也不失人情。永昌民间丧葬又称“白事”。各地在殡丧过程...

  丧葬在永昌民间礼俗中最为繁琐复杂,有很多的礼仪。丧葬礼仪在进行过程中庄重、悲戚,礼仪极富孝道、宗法制,且带有冷严苛刻,但也不失人情。永昌民间丧葬又称“白事”。各地在殡丧过程中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大的礼仪方面基本上一致。

  嚥气。永昌民间对即将寿终的人称“嚥气”。人寿上了50岁因老、病而死,称寿终。对于行将死亡的人,家人都有所准备。儿女子孙在老人临终前要日夜守侯,称“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对父母的逝世,言“不幸痛于无状祸延”。此时,家人已在心理上、物质上有所准备。弥留之际,其家人哭泣嚎哀。请族中或邻居年老有经验的人为其洗濯洁身,穿老衣(寿衣)。老衣有汗衫、棉袄、上衣外加袍子马褂;内裤 、棉裤、上裤、红布裤带,棉袜布鞋。待嚥气已尽,逝者仰卧,身下撒三根麻辫。闭眼合口,净脸整容。拽平手臂,腿脚。口中丢碎银或铜钱(麻钱)。民俗称“买路钱”。《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宝卷)中,描写目连阴间寻母,曾目睹了地狱罪人在“奈河”上生死离别的惊心动魄场面。“……行经数步,即至奈河桥上,见无数罪人,脱衣挂在树上,大哭数声,欲过不过,回回惶惶,五五三三,抱头啼哭”。清代顾炎武《辩奈河》记述:“岳之西南,有水出谷中,为西溪,自大峪口至州西而南流,入于泮,曰奈河。其水在高里山之左,有桥跨之,曰奈河桥。世传人死魂不得过,而曰奈河……”民间人们相信,死后去阴间的路上要过“奈河桥”。过桥时需给守桥的小鬼交买路的钱。然后请入上房,也称“小殓”。挂帐幔,设灵堂,尸身安置于灵床,称“正寝”或“寝”。逝者头前供奉一只公鸡或顶插红枣的一碗煮米,称”“倒头饭”,意为一生已到了头。脚头点燃油灯盏,称“佛头”或称“长明灯”。脚跟两腿用一根红棉线伴綰了,据传是为了防止死后复活走尸,也称“诈尸”。待“正寝”安放停当,家人报丧附近亲邻,商议殡丧诸事。
 
  成服。就是穿孝、戴孝。永昌民间多行“披麻戴孝”。永昌民俗,家中死了亲属,行孝都要“披麻戴孝”。“披麻戴孝”多有讲究。如:父辈病故,披麻戴孝时行“左肩”,母亲亡故,行“右肩”。双亲都亡故,双肩系麻辩,披麻戴孝是生麻编成长麻辫,白布做了连顶的长孝帽,故称“长孝”。“长孝”一直从身后拖地上,称“带长孝”。孝男孝女及家中成员或直系亲属都要行孝,男戴孝帽,身系白布“纪腰”。女行“盘头”孝帽,男女都穿缝了白布的鞋。“带长孝”者糊全白鞋,其它糊前半面。孙子、重孙等除了孝服外,孝帽或腰间要系扎上一点红布,称“花孝”。披麻戴孝关系到孝道礼制,也是亲族关系远近亲疏的标志。人们在行孝上就可分辨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什么关系的亲属穿戴什么样的孝,在亲属中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出现差错或乱戴孝,为此又称“遵礼成服”。
 
  报丧。待正寝安放了死者。戴孝之后,就准备报丧的事宜。“报丧”也称“请人”,就是孝子行孝去报告亲戚邻里死讯、丧期、葬期,请他们来参加死者的殡葬之礼。报丧时,孝子“披麻戴孝”,有一个不服孝的亲属或他人引领,去各门亲属家。孝子在路上无论见大人小孩都要跪地叩首行孝,或路遇鸡犬牛羊等家畜也要跪地叩头。到了要上的亲属门前,孝子要长跪,引领的人去通知说:“孝子在门外叩头呢”。主人随引路人来门外时,引路人已经大约说明死者的有关情况,请孝子起身叙话后再行下一家报丧。
 
  民间也行“丧杖”“丧棒”的习俗,“丧杖”是尺余长短的一根木棍,上糊白纸,由孝子拿着,“丧棒”是不足一尺的一根木棒,也是白纸糊身,系一根麻绳缠在孝子的麻辫纪腰上,孝子行孝必须弯腰弓身,才能把“丧杖”拉倒地上,“丧棒”也回拖在地上。据说,这样才会敬亡者以“孝道”。 
 
  服期。永昌民间风俗,逝者停放灵堂到抬去祖坟埋葬的这段时间称“服期”。服期由道士选择黄道吉日,死者“服期”一般需要三至七日的时间。在“服期”期间,孝子们每日分早晚两次到村外朝祖坟地的方向烧纸奠祭。初次烧纸称“上路钱”。其次,早晨烧纸称“晨纸”,傍晚烧纸称“黄昏纸”。每次烧纸都要在前次烧纸的地方向前挪一步,意为死者在黄泉路上前行,烧纸都要奠洒汤水菜肴等食物。
 
  灵堂也设有香烛纸张,放有一纸灰盆。供放烧纸、食品、茶水一类的东西,用于早、晚灵前烧纸或亲友邻居来吊孝时使用。
 
  哭丧。哭丧是永昌民间很重要的内容,又称“哭孝”。亲人死后,男女亲属都要跪到灵堂哭丧。邻居家有曾办了丧事或有些悲伤的妇女也会来哭丧。哭丧的话语大多出自自身的悲哀,情真意切。哭调长短不一,由人而发,而言者尾尾道来,悲伤哎叹有板有眼,如叙家常,起落有韵,催人伤心落泪。憨实不善言语者,失声大嚎,叩头捶胸,悲不欲生。亲人逝去,服丧者欲哭无泪或无悲无哭者,一般要受他人责怪。
 
     哭丧时,村邻男夫女人要来观看,多为妇女。在此过程中一面是学习哭丧的声调,以便将来自家遭遇了丧事时使用,主要还是看哭的人时间长了或过于悲伤怕伤了身子就劝说,一般都要通说一些宽慰劝解的话,把哭的人劝拉出灵堂。子女在外的,接到丧讯,要及时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家的女儿,亲胞姊妹更有一路哭来的。到后,先到灵堂跪叩,看仰死者遗容。哭悼,要表现出十分哀痛。
 
  吊孝。在逝者三日时,永昌民间习俗,接到丧讯的亲戚要来吊唁俗称“吊孝”“烧三日纸”,也叫“迎三”、“送三”。亲友来吊孝烧纸,孝子要在庭院前跪迎。守灵的孝子要陪烧几张纸挂钱,祭奠茶水,行跪拜三叩首礼。亲友来“吊孝”,一般行带祭品或礼金。祭品有匾额、挽幛,上写挽联等。
 
  有些家道殷实的人家,也请了僧、道来做道场。永昌民间一般都请道士,道士多少一般以经济状况而论,多的九人,少则一人。请来道士吹奏代表悲苦的民间调《白菜根》、《西方赞》等曲乐。念诵《升天救苦经》等以渡亡灵。
 
  入殓。永昌民间风俗,死者到了五日,要行装入棺材的仪式,称“入殓”或“大殓”。入殓时,把已经彩漆好的棺材抬入灵堂摆放停妥,用黄纸或白纸(绸子)裱糊好,亲属中年长有经验者数人用死者身下的三道麻辫抬起尸身装入棺材,头向棺材的大头,收殓好随装的衣物,再行让亲属孝子们一一看过遗容,表示最后的诀别,这时孝男孝女要行大哭。看过遗容,亲属用帐单从头到脚罩盖逝者,再把棺盖抬盖上,但不钉严,待请来亡者的老舅家的人“验棺”之后,才能将棺盖合钉上。忌用铁钉。然后请道士“开光”,就是道士用笔点画了棺材上彩绘的金龙,仙鹤的眼睛。大殓之后,就是大祭。
 
  大祭。永昌民间风俗,殡葬前行大祭,也称“上奠”。“上奠”是白事中最主要的程序之一。此日,要接迎来上奠的亲友,上奠也是丧事中吊孝的继续。一切事理由请的“主持东”,也称“主东”的人主持,主要事有出殡席;上奠场地安置;接迎客人;抬棺人排班;修穴(挖墓)等等。清早,家人及亲友吃了送殡的早饭后,在主东的安排下各行其事,待一切准备就绪时,上奠的客人也已来临。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在宅门外跪迎来上奠的客人,行叩首礼,跑东的人引客人进宅,到设的灵棚前献供。供品一般亲友为“大斋”一份(十二个半圆空心馒头)。女婿要献祭(面桃、面花一份二十四个;宰杀连头羯羊一只;礼金若干),其他亲友也有送挽幛、匾牌、挽联,写了“哀哀我父(母)”、“驾鹤西归”、“音容犹在”等语。在“寿房”前烧纸挂钱,行跪叩礼。僧、道做法事念经,待来客吃了出殡席,家人行“辞灵”礼,按所做食品用筷子夹上喂纸做童男童女,装入一个食瓶。所选的出殡时间到时,道士要“起经”,引领孝子孝孙去村外“打撒”,焚烧童男女,车马等纸活,撒馒头块一类的食品。回家后,即抬棺起灵,也就是发丧出殡。
 
  出殡。出殡时,孝子孝孙行叩首礼,道士吹奏唢呐曲,由主事东指使,抬棺起行,称“起灵”。长子端“神主子”灵牌,前面引路。长孙举引招魂幡前行。家人撒纸钱,叫“买路钱”。抬棺用八人扛抬,大户人家也用十六人。扛“招魂幡”的孝子一路叫魂,逢水喊:“过河来”,逢山喊“上山来”,抬棺人齐声喊应“来了”。棺材进了祖茔或所选的坟地,落棺休息片刻后,入已经挖好的墓穴埋葬,墓穴撒一些五谷杂粮,钱币,放入食瓶。堆起坟,焚烧纸活,然后用扫帚或绳索扫除人们留下的脚印。
 
  永昌民间风俗,殡葬三日后,家中人要去坟茔,称“攥三”,也就是修正一下坟地。之后,每逢七日,黄昏时分家人都要在村外烧纸挂钱,称服七或七七,至四十九天七满后,才告服丧期结束。脱孝也叫除灵,就是孝子脱去脚上、衣口的白布缝边。死者殡葬一百天,一周年行祭祀,称“百日祭”、“周年祭”。
 
     永昌民间殡葬逝者用红漆彩绘棺材,相传为明朝进士胡执礼在朝廷做官,死后被追封户部尚书,朝廷赠大红棺材,丈八高招魂幡,后民间沿用之。棺材所用木材多为松木。棺形前大后小,平底。加底座称“砚凹底”。加椁者称“一棺一椁”。两边呈微弧形。彩绘各种图案,以“鸱虎”(龙)为尊。棺盖绘松鹤,前案头画死者神主,后画水戏莲等图。(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相关阅读民风民俗金昌旅游专线

金昌市智慧旅游平台   24小时服务电话:0935-8229838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延安路107号
建议使用 1280X1240 以上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成都中联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运营:中国旅游联盟智慧旅游城市全产业链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