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金昌旅游新闻>百年人文·永昌钟鼓楼

百年人文·永昌钟鼓楼

更新日期:2017/8/22
百年人文·永昌钟鼓楼 永昌钟鼓楼,位于永昌县城中心,是永昌人文历史的象征。晨钟暮鼓,以教化民众、振兴文教,故又名“声教楼”。它古朴典雅、庄严厚重,俯视着芸芸众生,也记录着历史的烟云;它...

       永昌钟鼓楼,位于永昌县城中心,是永昌人文历史的象征。晨钟暮鼓,以教化民众、振兴文教,故又名“声教楼”。它古朴典雅、庄严厚重,俯视着芸芸众生,也记录着历史的烟云;它像一颗镶嵌在河西走廊蜂腰地带上的绚丽夺目的明珠,为丝绸之路增添了光彩。

  丝绸古道上的中天一柱

  永昌钟鼓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其整体规制仿西安钟楼,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永昌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明清以来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建筑分楼体和台基两部分,通高24.5米。楼体为两层三檐,重檐盝顶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底层面阔,进深各三间,俗叫三转五。全里安装,四面中置格扇门,左右两面装槛窗,厚筑边墙,抱紧四角劲柱,双翘单昂斗拱。楼内置直径为2米的整张牛皮蒙面更鼓一只,楼南侧檐下置铸铁大钟一口,复置钟鼓均系仿明造型,是向全城击鼓鸣钟报时之处。上层面阔,进深同底层,屋檐及檐柱向内收缩,檐下置望台围栏,四向连同,可凭栏远眺。其上是盝顶式屋顶,置有八卦式宝顶,造型奇特。台基为夯土板筑包砖,边宽22米,周长88米,高8米,使主体建筑增添了稳重巍峨之效果。台基四面开拱洞,通达四街。四个拱门之上,分别刻有“大观”、“迎薰”、“宁远”、“镇朔”。

  楼上每面挂匾三块,共十二块,其文东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西为“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南为“文运天开”、“奎壁联辉”、“云锦天香”;北为“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高耸挺拔,典雅宏伟。登临其上,祁连雪峰,金川碧野及城郊风光尽收眼底,是“声闻四达”之名楼。

  关于钟鼓楼的挂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明代万历年间,钟鼓楼建成后,知县邀请当时县上的名儒叶锦书写钟鼓楼匾牌。叶锦接受任务后,在家里冥思苦想了三个月,没写出一个字来,他很着急。有一天夜晚,叶锦在梦中突然诗兴大发,文如泉涌,匾文内容如珠落玉盘。他醒来后,立刻伏案疾书,只一会儿,十几块牌匾就全写成了,写的文理通畅,文采华美。知县看后,连连称赞。
 



  钟鼓楼独特的建筑风格

  我国封建都城、府、县建造钟楼或鼓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北魏时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城中就有“楼台”,该建筑至西魏(公元535—557年)改名为“鼓楼”,它是我国文献记载上最早的鼓楼。唐诗中可见到“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楚江微南里,建业暮钟时”等诗句。元至元九年(公元l272年)大都北京建钟楼、鼓楼,明洪武年间修建西安钟楼和鼓楼,现遗存实物还有多处,唯独永昌置钟、鼓于一楼,实乃罕见,颇具特色。

  永昌城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汉、唐中外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古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月氏族即驻牧于此,汉初,匈奴破月氏,又为昆邪王所辖,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陷于吐蕃,至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义潮收复河西诸州,历时97年。宋景德年间,(公元1007年)又被西夏所据,在此置永州,达二百年。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灭西夏,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赐永昌府,至元十五年,永昌城又为元代永昌路治所。

  从历史上看,永昌是一个多民族管辖的地方,反映在钟鼓楼这一古建筑上,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风格。

  其一:从艺术造型看,形体是由屋顶、木构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构成,沿袭了汉朝的做法,是我国民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二:从平面布局看,钟鼓楼设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时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又置钟、鼓于一楼,与宋、金、明、清时期一城之内,“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形制截然不同;它虽建于明,却继承沿用了元、蒙的传统;

  其三:从建筑形式看,盝顶式屋顶是元代常见的几种宫廷屋顶造型之一,元朝后未曾有过,唯元代宫中盛行盝顶式屋顶。明初,元朝宫殿多被拆除,现存实物几乎绝迹,唯独永昌钟鼓楼上有蒙古族风格的绿色琉璃瓦盝顶式屋顶,保存至今,这在国内所见的钟鼓楼建筑中,尚无先例。永昌钟鼓楼顶还有个特点,就是在盝顶之上加了一个八卦宝顶,大概是迎合明朝时代气息,突出了民间盛行的五行之说;

  其四:围栏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垫墩,中间一小格,用木板装实,刻有卷草花纹图案,下一大格,用木板装实,刻有降幕云图案,系西夏宫廷建筑风格。另外,三层楼室内五片直彩的第一到第二片直彩间,置一小斗,系宋代建筑风格;

  其五:从油漆彩画看,柱、门、窗为深朱红色,斗拱青绿间色,即兰升斗间以绿昂拱,绿升斗间以兰昂拱,分别以三青三绿及绿华退晕,墨线压边。斗拱板面涂红底,画兰绿火焰三宝珠,均为典型的明代州城彩绘风格--旋子彩画。

  永昌钟鼓楼不仅汲取了我国历代建筑风格之精华,也掺杂了点滴西方古建筑风格和花纹。如一楼外的直彩枋下面的十六个大垫墩上刻着葵花和海水,俗叫海水朝阳,象征着太阳和大海,据考是古罗马建筑上的花纹图案。
 

  钟鼓楼历次维修

  鼓楼始建至1984年维修前,历时398年,历经风雨剥蚀,屡遭战乱与地震,几经修葺,才得以“凝然完固”。据记载:清顺治十六年(1656年)该楼遭受火灾,到顺治十八年,参将郑续善动员乡里,捐款维修,使楼免于毁废。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永昌县正堂白钟麟、副堂赵文中又动员乡里,募捐修缮,始得完固。从此,到1984年的217年间,又经大小地震23次,战乱3次,对楼体结构和台基均有损坏。民国八年(1919年),永昌绅民募捐费用,历时三月,将楼顶部分砖瓦更换一次,用大、中、小三截瓷缸瓮筑起塔式楼顶物,瓦破漏水问题也相继得到解决。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后,楼体倾斜、地基下陷、砖瓦脱节、层层渗漏,有倒塌的危险。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旧县府委托商会会长王瑜、士绅孙玉霖负责维修,除县府拨款外,不足部分,靠募捐布施解决,主要筑起了底层楼的四角边墙,补了部分檐瓦。l957年县人民委员会为了防止台基包砖继续腐蚀风化,拆除了台基周围四靠的民房。l958年县人民委员会拨款8000元,将原来的格子门和边墙,更换成玻璃门窗,楼顶装了避雷针,彩画了各层彩枋栏柱,改修了登楼台级。“文革”期间,局部顶楼门窗和边墙遭挖拆破坏。七十年代在县委书记秦汝哲的倡导下,在台基四边及拱洞内外筑起二级圆形混凝土台阶,从此车辆再不能通过拱洞,对维护鼓楼台基起了一定作用。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重修,维修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样,历时两年竣工。2000年,县政府拨款对钟鼓楼一楼地面进行了防渗水技术处理;2002年,县政府拨款对钟鼓楼四面门洞加固了不锈钢金属围栏,有效保护了钟鼓楼的外围安全。2015年5月,永昌县人民政府又对钟鼓楼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二次保护修缮,工程包括地基基础、地面、木构架、木基层、砌体、抹灰、屋面、木装修、油漆彩画等九项内容。维修后的钟鼓楼,巍峨壮观,重展雄姿,钟鼓激昂之音,将为永昌文明昌盛奏出新声。

来源:盛世永昌

相关阅读景区资讯金昌旅游专线

金昌市智慧旅游平台   24小时服务电话:0935-8229838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延安路107号
建议使用 1280X1240 以上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成都中联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运营:中国旅游联盟智慧旅游城市全产业链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