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分享 | 登录 | 注册

金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始设县,历经兴衰更替,元置永昌路,明设永昌卫,清改永昌县,沿用至今,1981年成立金昌市,以原永昌县地域属之。金昌市又地处丝绸之路,人文荟萃,是多民族汇聚地区,因此金昌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优势,传统民间人文遗产丰厚,民俗信仰、民间小戏、传统手工业技艺、民间美术、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都蕴藏着浓浓的地方人文特色和民族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

  • 永昌贤孝59
    08月16日
    永昌贤孝,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民间文艺说唱形式。   “贤孝”在明清时期已广泛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盲艺人中间。是永昌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贤孝”以师相传,代代相继。“贤孝&...
  • 金昌民俗“撞”干爹106
    12月01日
      提起“拜”干爹,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但说起“撞”干爹,也许就茫然了。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曾经流行于永昌县朱王堡、水源一带的习俗——“撞”干爹。“撞...
  • 金昌社火114
    12月01日
      社火,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和拜神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神。社火中的祭祀仪式和歌舞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金昌社火在民间流传已久,各地区...
  • 永昌卍字灯俗183
    12月01日
    永昌“卍”字灯俗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原产地为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卍”是梵文,含义为“吉祥之所集”,是“瑞相”&ldquo...
  • 永昌传统民间娱乐游戏736
    09月06日
      永昌民间传统游戏繁多,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游戏规则。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所玩,在游戏中起到娱乐和锻炼身体的作用。而有些则是具有民俗风情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踢毽子。“踢毽子”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游戏。“毽子&rdqu...
  • “四月八”庙会148
    08月17日
      农历“四月八”庙会,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的金川大寺浴佛会,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永昌留传至今的最古老的传统庙会。农历四月,春末夏初,正是禾苗翠绿,风光宜人的最好季节。民谣:“四月里,四月八,田苗盖住黑老鸦;风不吹...
  • 月圆观灯游百病29
    08月17日
      正月十五、十六“游百病”是盛行于永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自发郊游的传统民俗活动。自元末明初相传至今,人们在正月十六这天,扶老携幼、举家出门、远足游玩、烧香祈福,拉开一年辛勤劳动的序幕。永昌县将正月十五“闹元宵”...
  • 永昌民间传统丧葬礼俗910
    09月06日
      丧葬在永昌民间礼俗中最为繁琐复杂,有很多的礼仪。丧葬礼仪在进行过程中庄重、悲戚,礼仪极富孝道、宗法制,且带有冷严苛刻,但也不失人情。永昌民间丧葬又称“白事”。各地在殡丧过程中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大的礼仪方面基本上一致。嚥气。永昌民间...
  • 节子舞 舞出大西北74
    08月21日
      千里沙漠,一线通道,朔风戈壁,一片茫茫……据《汉书》记载,公元前一百零四年至前八十八年,西汉政府在现今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先后设置了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河西四郡的岁月沧桑永远说不完,但改变不了的是祁连山的雪水将这里灌溉得水...
  • 永昌木偶戏18
    09月06日
      永昌木偶戏俗称“肘猴子”,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木偶戏班都有戏箱,木偶戏的人物是“木偶人”,头如拳大,身高约二尺,是纸浆做好的头面壳和衣冠,穿戴在一个“十”字形木制支架上...
  • 永昌念卷36
    09月06日
      在甘肃永昌的炕头田间,有人手持卷经,用一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个个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故事,讲卷者哀婉陈词,听卷者不论老幼都随着故事情节时而唏嘘落泪,时而嬉笑欣慰,这便是颇有特色的“永昌宝卷”。永昌念卷又称永昌...
  • 永昌皮影戏22
    09月06日
      永昌皮影戏俗称“影子”,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乾隆年间由西安人贾师傅来永宁堡传艺。当时杜家寨人刘成德即创建“德盛班”,演皮影戏。传延至光绪二十几年,到了民国十几年,永宁堡一带有四个皮影戏班。尤以...
  • 金昌小曲戏60
    09月06日
      地方剧种。形成年代不详,主要流传于民间,各处称谓不同,有社火戏、小调子、半台戏、地摊子、地蹦子等。无职业班社,从艺人员大都为本地农民,属自娱性的业余演出。演职人员少,演员、演奏员总共八、九人,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角色少,大都为...
  • 永昌贤孝8
    09月06日
      永昌贤孝,是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民间文艺说唱形式。   “贤孝”在明清时期已广泛流传于甘肃省永昌县的盲艺人中间。是永昌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贤孝”以师相传,代代相继。“贤孝”也...
  • 烤全羊12
    09月07日
    菜品特点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注意事项烤全羊最好用选用以果木或落叶松木屑为原料,工艺上主要是把木屑经机器高温、高压成型后,再送入炭化炉内炭化而...
  • 开锅羊肉26
    09月07日
    西北菜:开锅羊肉是一道菜品,主料是羊肉、白萝卜、粉丝,辅料是姜、葱、花椒。做法:1.两斤羊肉,切割后,洗净,焯水,放入砂锅,加入葱姜花椒,大火煮沸改小火2.把萝卜、粉丝煮开,萝卜切片,加入粉丝,香菜蒜苗随意3.炖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视羊肉老嫩,个人喜好控制时间...
  • 喜讯!甘肃省第四批非14
    11月02日
    金川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去年以来,区文广局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非遗资源普...
  • 金昌市特色美食推荐47
    05月24日
    1、羊肉垫卷子 羊肉垫卷子是地地道道的草原名菜,而且发源地就在祁连山下、焉支山旁的那片珍珠一般的大草原。除了葱姜等调味品,草原上的羊羔肉、山丹马场的菜子油和小麦粉都是上好的原材料。而且这种把面卷子直接下到肉汤里炖煮的主副食混搭的做法非常适合草原上牧民们的饮食...
  • 金昌26个自然村村名67
    11月05日
    双湾乡天生炕:旧有一台地似炕而得名,亦称天生坑,另有典故命名说九个井: 明代以此地有九眼井而得名旧沟:开沟种地较早的村下小沟:位于小沟之下,故名,为金昌境内最北的村庄新粮地:晚于旧沟的新开荒地 宁远堡乡宁远堡:取宁静致远之意,明、清在此设宁远堡营白家咀:龙首山...
  • 喜讯!甘肃省第四批非20
    11月09日
    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日前公布,我市通过积极申报,共有5个项目入选。其中,金川刻字入选传统美术类;金昌市金川区、永昌县制毡技艺,金川织褐子技艺,永昌手工地毯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技艺类。一、金川刻字 金昌市金川区金川刻字是金昌民间手工技艺之一...
  • 居住禁忌4
    11月24日
    居住禁忌:境内民间修建房屋时建筑格局通常讲究大门、院门、主房、灶房、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利。忌庄园大门房屋门与路口或柱子、树木相对。对着路口易于鬼煞对濡,要框“八卦镜”镇邪;若对着柱子、树木,会破坏风水,家到中落。农村修建房...
  • 岁时禁忌36
    11月24日
    岁时禁忌:正月初一到初五忌打碎东西,若打碎了就要说“岁岁(碎碎)平安”之类的吉利话。忌说不吉利的话,忌出门拜亲访友。初一忌扫地、洗衣服、哭声,忌点火出入,乱倒垃圾,不外门外泼水,俗称“禁扫”和“禁泼&...
  • 制醋4
    11月24日
    制醋 :古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民谚云“五味盐为首,调和醋当先”。北方人的餐桌上,从来都不会缺少醋的绵酸爽利。一提起醋,首先肯定想到的是号称“四大名醋”之首的山西老陈...
  • 礼仪习俗——满月、百66
    11月24日
    礼仪习俗——满月、百禄、周岁 :孕妇临产请老娘婆接生,孩子出生后第三天洗澡,称“洗三”,请亲朋好友吃长面;婴儿满月剃去胎发,家庭设宴,亲友带少许钱物光临贺喜;婴儿百天时,去外婆家过“百禄”...
  • 民间游戏-抓子儿20
    11月24日
    民间游戏-抓子儿:3、5个人围坐一圈,每个人自备小枣儿大的石子10至20个,收集在一起。先由一人用双手捧起,向空中撒散时,用一手背接石子,尽量让更多的石子落于手背上,再将手背上的石子撂起,翻手在全部接到掌中叫“秤斤”(如手背上的石子一个...
  • 秦腔 眉户剧4
    11月24日
    秦腔 眉户剧: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
  • 民间文化——面塑30
    11月24日
    民间文化——面塑 :“面塑”最初来源于民间塑出各种形状及花纹的“馍”(馒头)。从文献资料来看,早在汉代就有了面塑的记载。在河西地区,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面塑的高手,尤其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
  • 金川礼仪习俗——说媒8
    11月24日
    金川礼仪习俗——说媒:民国时期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无男女自主之俗。一般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征得女方家长初肯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俗称庚帖)带到男方家中,请算命先生用男女双方的“...
  • 礼仪习俗——贺新宅19
    11月27日
    礼仪习俗——贺新宅 :在新宅落成或迁居新屋时,主人设供台献供品于门前,撮土焚香,俗称“谢土”;亲朋携礼前来祝贺,俗称“燎烟”,意为“青烟常冒”;新宅开食首做长面或肉...
  • 民间故事——孩母寺的3
    11月27日
    民间故事——孩母寺的传说:很久以前,宁远堡城中一屠户常年卖肉为生。一天,有一青衣女童来铺内买羊肝一付,并约定每日买一付,以百日为限,期满一次付给银两。起先,屠户毫不在意,每日备羊肝一付,由女童拿去。后来,屠户觉得有点蹊跷,当女童取到第九...
  • 金昌农谚:(思想修养6
    11月27日
    金昌农谚:(思想修养类)人心要实,火心要空。 身正不怕影子斜。 人怕伤心,树怕伤根。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能在人前作揖,不在人后磕头。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子孙。活着...
  • 民俗-金川区婚嫁礼俗102
    11月27日
    民俗-金川区婚嫁礼俗 :金川区民间婚嫁礼俗源远流长,范围广泛。传统婚姻必须经过如下程序:1、纳采,也称提亲。纳其“采择之礼”的意思。旧时男子一般到了十六岁之后,即可“男大当婚”。女子到了十六岁时,也“...
  • 民间手工技艺-金川制5
    11月27日
    民间手工技艺-金川制毡 :制毡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解放后,这一行在宁远、双湾比较盛行,但制毡属家庭作坊生产规模,没有形成和建立大的生产作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制毡的匠人也相互结组,继续从事这一行业。金川区毡匠制的毡品有缝制毡帐、铺炕的炕毡、毡衣、帽、鞋靴等...
  • 礼仪习俗——丧葬178
    11月27日
    礼仪习俗——丧葬:民国时期,境内民众全行土葬,茔地(亦称阴宅)一般请道士或风水先生择定,立后土,垒坟墙,留大门,建照壁,议定从上而下按辈分一次竖排,子处父脚,昆仲一字横排的埋葬穴位。部分富户在60岁后置办棺椁(也叫寿房),一般人死后再制...
  • 礼仪习俗——婚嫁3
    11月27日
    礼仪习俗——婚嫁: 明、清时期,境内沿用宋代“朱礼”婚俗,男女15岁后议、订婚,17岁后结婚,亦有“抢寡妇”“童养媳”等婚姻陋习。随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婚俗也逐...
  • 地方歇后语 :(喻事5
    11月27日
    地方歇后语 :(喻事类)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做梦娶媳妇——尽想美事吃了包子开面钱——混账袖筒里入擀杖——直来直去瞎子点灯——白费油两个麻子...
  • 地方歇后语 :(故事6
    11月27日
    地方歇后语 :(故事类)包公断案——铁面无私杨家将上阵——全家出动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孙悟空的金箍棒——随心如意...
  • 金昌农谚:(勤俭持家2
    11月27日
    金昌农谚:(勤俭持家类)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指亲戚,靠邻里,肚子饿的拧绳哩。越吃越馋,越坐越懒。吃饭穿衣量家当。 只顾眼前,日后作难,精打细算,钱粮不断。酒怀虽小败家当。穿靠棉,吃靠田,好日月靠的是勤俭。谁家的街门开得早,谁昏的日子过得好。遍地有黄金,少不...
  • 金昌农谚:(农事类)2
    11月27日
    金昌农谚:(农事类)不怕天旱,就怕人懒。地不翻不长,苗缺水不旺。冬看粪堆,夏看印堆(场上粮食堆)娃要奶多,地要肥多。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春种一颗籽,秋收万颗粮。针扎的胡麻卧牛的谷,扁豆子一个望的一个气。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麦熟八成收十成,麦熟十成收八成。...
  • 金昌农谚:(气象、农102
    11月27日
    金昌农谚:(气象、农时类)春里的雪乏牛骡,各里的雪丰收麦。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的棉花正当时。谷雨种胡麻,七股八丫杈。清明的茄子立夏的瓜,小满的萝卜娃娃大。春分麦,芒种糜,小满种谷正合适。沙枣花扑鼻子,收拾的种糜子。夏旱不算旱,秋旱连根烂。小署大麦黄,大暑小麦捞...
  • 民俗-金川区社火3
    11月27日
    民俗-金川区社火 :社火是广泛流传于金川区城乡各村社的民俗表演活动,各村社在形式和内容上独具异彩,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社火队一般有一、二百人组成。传统扮相大概有祭祀、百戏、乐舞、民间杂耍等组成。基本内容有舞龙、舞狮、高跷、旱船、各种历史戏剧人物角色有老牛推车...
  • 重阳节7
    11月21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又叫重九。古时以九代表阳数,也称“重阳”。旧时,士大夫往往在此日结伴登高,设宴饮酒,赋诗抒怀,称为“重阳节”。民间以糖、油、麦面、大枣做糕食之,俗称“重阳糕”,现在双湾几...
  • 春分——有雨是丰年5
    11月21日
    春分——有雨是丰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随着春...
  • 庙会文化22
    11月21日
    庙会文化 :庙会文化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
  • 冬至16
    11月21日
    冬至:古时晨起以肉羹酌酒,名曰“投醪”。绅士间有行拜贺礼者。后逐步简化,至今只吃“羊肉疙瘩面”。...
  • 念卷16
    11月21日
    念卷:念卷也称“宝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据记载,念卷是由佛教的讲唱“变文”演化而来。念卷时,一人念卷文,一人或多人吟唱佛号接音,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教宝卷,内...
  • 打醋炭38
    11月21日
    打醋炭:正月初三,用木勺盛油醋,将烧红石炭放在铁勺里,由老年人一手端木勺,一手端铁勺,脱去帽子,从每室床下桌凳前蒸熏经过,表示除邪,实则醋炭有消毒杀菌作用,因之又名“除百病”。此俗在双湾仍有流行。...
  • 清明节8
    11月22日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踏青、放风筝,并祭祀祖先。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后来融合了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在中国,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祭祀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为祖先...
  • 端午节14
    11月22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
  • 农历节俗----除夕4
    11月22日
    农历节俗----除夕:腊月三十日(有些年份为二十九),悬挂红灯笼,张贴对联、门神、门画,放炮仗,洒扫庭院,穿戴新衣,烧纸钱祭祖先,吃年夜饭。傍晚张灯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拱拜“辞岁”老人或长辈给孩子分发“压岁钱”,全...
  • 戏剧歌舞8
    11月22日
    戏剧歌舞:民国时期,境内自发组织的业余演出班在农闲季节、庙会和传统节日时,演唱流传甚久的陇剧、秦腔、眉户、道情、歌剧等戏剧。1950年后,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主,排演体现新时代,反应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新内容的现代话剧、歌剧、舞蹈、快板等,演出的...
  • 燎干(街)7
    11月22日
    燎干(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金川乡村有个燎街的习俗,这里“街”本地方言读作“gai”,意为门前街道马路。到了正月二十三这天夜晚,双湾、宁远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在院子前的空地上点燃事先从荒滩上打来的沙...
  • 金川小曲——眉户剧21
    11月22日
    金川小曲——眉户剧 :眉户剧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眉户剧在演唱形式上仍保留有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 其唱本多为折子戏,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有口白。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相辅。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
  • 七夕4
    11月22日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俗称“乞巧节”。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也叫中国的情人节。...
  • 祭灶2
    11月22日
    祭灶:相传农历腊月二十三灶老爷要上天,家家祭灶。这天在灶神两边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并将所做小面卷即“灶卷儿”给灶老爷献上,还有灶书、灶马。...
  • 腊八8
    11月22日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八日凌晨各家做“腊八饭”,即以米、豆、麦、青稞等五谷和宽面条熬煮成粥,又称为“腊八粥”。“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
  • 中秋节5
    11月22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至夜,当明月从东方升起时,家家庭院摆设香案供桌,献月饼、瓜、果。瓜用刀剜成牙牙儿。全家一起拜月、祭月、赏月。祭毕,团坐共吃。现在,每当中秋之日,家家户户都要蒸月饼,花样繁多,色泽鲜艳,味道...
  • 七月半19
    11月22日
    七月半:又称“鬼节”,是双湾人最重要的祭拜先人的节日。从七月初开始,各个家族就要全族聚到一起,共同到祖坟祭拜,杀羊宰鸡,然后在坟地上现场烹食。此风俗在双湾历久而不衰。...
  • 元宵节4
    11月23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也称元宵节。正月十四日黄昏后,里门竖坊悬灯,迤逦连接,三夕乃已。农村元宵节时,闹“社火”,唱“小曲”。城市则盛行放烟花、游行逛灯。旧时县城东北隅有&l...
  • 春节10
    11月23日
    春节:俗称“过年”。古时除夕至,各家必整洁庭院,午后挂字画,贴春联,并将车辆农具搁置顺当,贴上红纸联,挂上金钱黄钱;骡马牲口,挂戴红色布条。日落之前,洗净神座,设天地牌位于中庭,历代祖先遗像依次悬挂,陈设香油、枣糕、猪、羊、鸡、兔肉等物...
  • 骊靬鱼鳞阵11
    11月23日
    骊靬鱼鳞阵骊靬县在中国史书中多有记载。据考证,“鱼鳞阵”最早来源于欧洲,是古罗马军团的一种作战阵法。据《唐书》记载,骊靬人有一种武舞叫突罗戏,是西域胡旋舞的一种,而此舞的原生态实为“鱼鳞阵”。明、清时期主要流传于...
  • 永昌四月八庙会88
    11月23日
    永昌四月八庙会农历四月八北海子庙会,是永昌县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民俗节会活动之一,在河西周边地区久负盛名。相传起源于宋元时期,始于四月八日寺庙中的僧人晾晒经文佛像,又称“浴佛”。县城近郊民众来观看,久而形成为庙会。北海子地处县城北1公里,...
  • 永昌云庄寺朝山节91
    11月23日
    永昌云庄寺朝山节“朝山节”这一天,周边信徒携家带口云集云庄寺,在云庄寺主持大师的带领下,依据自己所求,在不同的殿堂参拜佛像,供奉神灵,祈求神灵的保护。通过叩佛拜像、敬献贡品、听取僧侣讲经说道等方式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并祈祷生活幸福美满...
  • 正月十六游百病12
    11月23日
    正月十六游百病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点将台26
    11月24日
    点将台地处御山峡隘门西出入口南侧,为自然山岩叠起高台,北望长城,西连毛卜喇盆地。相传,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大战焉支,晋马隆筑金吕城,唐、宋名将薛仁贵、杨满堂征西,明伏羌候毛忠屯兵戍边,均在此誓师点将而得名点将台。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咽喉钥锁,是永昌重要的历史人文遗迹...
  • 圣容泉32
    11月24日
    圣容泉位于圣容寺附近的山脚下。圣容泉的形成是由于毛卜喇盆地地下水由西向东逐渐变浅,至盆地东口圣容寺一带因基底隆起阻水,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而形成。...
  • 红羊圈岩画24
    11月24日
    红羊圈岩画位于城关镇金川西村二社居民区北侧100米处的山体悬崖壁上,长3米,高2米,面积约6平方米,早期岩画已风化不清,晚期较为清晰,现存佛塔、动物、骑马狩猎场景、香炉、文字等8个图像,是永昌县西夏时期岩画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西夏六体文石刻26
    11月24日
    西夏六体文石刻圣容寺山前的石壁上,保存有阴刻佛教六字箴言“唵嘛你钵弥吽”,为西夏时期刻制。自左至右横写,共两方,每行6字,每字大小20厘米。左边一方共四行,第一行为八思巴文,第二行为回鹘文或蒙文,第三行为西夏文,第四行为汉文;右边一方共...
  • 圣容瑞像13
    11月24日
    圣容瑞像通高一丈八尺的石佛瑞像为圣容寺核心文物,现完整地立于原寺址石壁之阳。像身为暗红色花岗岩石质,坐佛状,天然混成,不须雕琢,手足俱形,一幅佛尊之派。石佛瑞像佛首石质柔密,高约67公分,头顶有较为低平的螺髻,面相方颐,鼻梁隆起(稍残),上眼皮微垂,下方有曲线...
  • 神驼峰37
    11月24日
    神驼峰位于圣容寺东侧,神驼峰远望形似一峰骆驼趴卧,头东尾西,当地流传这头“骆驼”乃北魏高僧刘萨诃第一次从佛国远游回来时所乘神驼。刘萨诃到御山朝拜,神驼便趴卧在御山脚下。后刘萨诃欲前往故地传经说法,神驼因牵记圣容不愿前往,便永远留在了御山...
  • 四台子庙10
    11月24日
    ...
  • 花大门石刻(西夏塔龛10
    11月24日
    花大门石刻(西夏塔龛悬葬遗址)位于城关镇金川西村四社花大门内山体上。分布在东西长1千米,高2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山体形似一睡佛的悬崖石壁上,凿刻于西夏、元代沿用。有塔形佛龛50余座,佛龛宽0.5-1米,高0.5-1米,深0.5-2米不等。为附近圣容寺...
  • 地藏菩萨殿7
    11月24日
    地藏菩萨殿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前面出廊,屋顶形制为下方上圆二层攒顶式,建筑面积182.25平方米。殿内主供地藏王菩萨立像,其左右分别为掌善、掌恶两童子立像及主掌大地之坚牢地神和主人寿命之主命鬼王坐像,两侧为诸尊灵祇。...
  • 圣容寺塔(大小唐塔)43
    11月24日
    圣容寺塔(大小唐塔)在圣容寺后和寺前山顶上,屹立一大一小两座佛塔,遥遥相对,为圣容寺古建筑之一。形制与西安慈恩寺大雁塔相似,为隋末唐初的塔。大塔位于圣容寺后面山顶上,通高16.2米,塔基每边长10.8米,为七级方形空心砖结构,塔内原有木梯,可通塔顶,塔身无雕刻...
  • 汉、明长城及其烽燧9
    11月24日
    汉、明长城及其烽燧永昌境内的汉、明长城东西横贯永昌腹地,全长224.1千米。遗存的汉代城壕和明代城障、烽燧形制规整,沟壑起伏,雄伟壮观,是游人怀古、追述历史的最佳去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夏千佛阁遗址16
    11月24日
    西夏千佛阁遗址位于圣容寺西侧1.5千米处的台地上,遗址东西长40米,南北宽36米,面积约1440平方米,塔基东西长12.2米,南北宽13米,高3.8米。原为阁中有塔,阁塔合一的佛教建筑,塔上四壁和阁内壁均绘千佛,是佛教供奉千佛的场所,故名千佛阁,是国内这一时期...
  • 沙井文化--铜云纹牌4
    11月27日
    沙井文化--铜云纹牌饰:西周青铜器,长4.1cm,宽2.5cm,质量0.01kg,三级文物,保存基本完整。...
  • 沙井文化--龟壳形铜20
    11月27日
    沙井文化--龟壳形铜牌饰:龟壳形铜牌饰:西周青铜器,直径2.1cm,质量0.005kg,保存基本完整,现藏于金川区博物馆。...
  • 赵家沟烽火台遗址6
    11月27日
    赵家沟烽火台遗址:赵家沟烽火台位于双湾镇赵家沟村东面6.3千米处,西距天生坑分场到小井子分场的公路2千米,西距岳家沟烽火台5.5千米,北临农灌渠,南靠王永忠农场住房。烽火台遗址形制模糊,东西长约6米,南北长约8米,残高3.5米,整体为黄土夯筑,夯筑层因碱化不清...
  • 塌墩烽火台7
    11月27日
    塌墩烽火台:塌墩烽火台位于金昌市北部戈壁滩一个小山顶上,西北距土蜡墩烽火台9.6千米,南距宁远堡镇下四分村27.6千米,四面视野都很开阔。烽火台呈馒头状,底部边长10米,高4.4米,整体由沙土堆积而成,西面筑层夹有大量秸秆。属明代建筑,对研究河西地区明代关防、...
  • 泉沟烽火台遗址23
    11月27日
    泉沟烽火台遗址:泉沟烽火台遗址位于宁远堡镇西坡村西大山北泉沟南侧山顶。台呈四棱体状,外石块包砌,内夯填沙土。东底宽10.5米,顶宽6.5米;南底宽8.5米,顶宽4.5米;残高6.3米。顶部及四面均损坏。...
  • 青山口烽火台遗址23
    11月27日
    青山口烽火台遗址:青山口烽火台遗址,为明代修建的军事设施,海拔1675米,占地面积30平方米。青山口烽火台遗址在河西堡镇至金昌市市区之间的青山口南侧山体顶部,四面视野开阔,东南侧与墩墩山烽火台、鸡冠山顶部的鸳鸯池烽火台,东侧与孟家大湾烽火台、龙景山烽火台星火相...
  • 夹沟墓群7
    11月27日
    夹沟墓群:夹沟墓群,位于金川区宁远堡镇新安村居民区内,1987年村民盖房子挖地基时被发现。南北宽150米,东西长1000米,面积约10.5万平方米。墓群北面和西面为新修建住宅,南面和东面为大片耕地,地势开阔。墓群原暴露墓穴现已被填埋,曾采集过变体蛙纹、网纹、折...
  • 柴湾岗墓群13
    11月27日
    柴湾岗墓群:柴湾岗墓群,位于三角城城址东北620米处的高台之上。墓群东西长1500米,南北近200米。墓室均为土穴墓坑,地表有浅薄黄土层,墓穴周边为紫褐色黏土墓,葬形式多为偏洞墓,墓坑多为东南至西北走向,主要为单人葬。1981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该墓群进行发...
  • 龙景烽火台遗址3
    11月27日
    龙景烽火台遗址:位于宁远堡镇龙景村七队西北面山顶,海拔1731米,烽火台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米,东西长8米,残高3.7米,外用石灰岩堆砌,最大的石块重达200千克,内填黄土夯筑。地表有少量陶片、瓷片。属明代烽火台遗址,对研究河西地区明代关防、建筑风貌具有...
  • 金川区古城遗址——宁4
    11月27日
    金川区古城遗址——宁远堡故址:宁远堡故址,位于宁远堡镇宁远村金川河东岸,距市区5000米处。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清时期,城郭雄伟,殿宇成群,远近闻名。城堡南北依龙景山,南靠杨家大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镇守要地。宁远堡曾是...
  • 黄毛沟墩烽火台及城障8
    11月27日
    黄毛沟墩烽火台及城障遗址:黄毛沟墩烽火台及城障遗址位于宁远堡镇新华村东南4.0千米处。墩呈四棱台柱状,黄土夯筑,底边长10米,高11米。现主题保存完整。墩西北角连有城障,坐北向南,。障长16.8米,宽16.7米,墙厚1.6米,残高4.5米。城障内西、北墙高2....
  • 黑水墩烽燧遗址2
    11月27日
    黑水墩烽燧遗址:位于市园艺场北3千米处。台呈长方体状,黄土夯筑,东西宽14.8米,南北长17.4米,残高10.8米,西北角有一土坯砌3米见方,10米高土柱。...
  • 金川古建筑--寿国寺4
    11月27日
    金川古建筑--寿国寺:寿国寺位于金川区宁远堡镇西湾村,始建时间无考,据传系明清时期的建筑。寺坐南面北,由山门、过殿、大殿、配殿、斋房等组成。山门三开,纯木结构,四面飞檐,青瓦盖顶,青绿彩绘,气势宏大。寺内正面建过殿,过殿正南建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顶砖...
  • 岳家沟墓群29
    11月27日
    岳家沟墓群:岳家沟墓群:位于双湾镇古城村(原岳家沟村)村委会西3.2千米的滩地上,东距大庙遗址1.69千米,南起赵、岳家沟两村交界处,背靠岳家沟耕地,西接南干渠,南北长4千米,东西宽2.5千米。墓穴较稀疏,为发掘。属汉——魏晋时期墓葬群...
  • 西岗墓群6
    11月27日
    西岗墓群:在三角城村西岗墓群位于三角城村委会西北面700米处的斜坡形狭长台地之上,西南与三角城遗址相望,相距413米,东北紧靠公路,与柴湾岗墓群相邻。墓群东西长200米,南北宽80米,墓穴分布稠密,清晰可见,形制完整,但在分布格局上看不出规律性,墓葬方向以东北...
  • 高四墩烽火台遗址2
    11月27日
    高四墩烽火台遗址:位于金昌市区北面,整体呈正四棱台体,面向东南,底边长11.4米,残高9.9米,台顶文化层约30厘米,整体为黄土夯筑,筑层约12-14厘米。四周100米范围已成为近代墓葬区,原四周坞堡现仅存北角23米。属明代烽火台遗址,对研究河西地区明代关防、...
  • 高岸子烽火台遗址4
    11月27日
    高岸子烽火台遗址:位于金昌市新华东路南侧,金水湖景区葡萄园内。遗址呈四棱台体,浑体黄土夯筑而成,平面呈正方形,基宽7.9米,残高4.1米,主体夯筑层高12-14厘米。属明代建筑,对研究河西地区明代关防、建筑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墩墩山烽火台遗址34
    11月27日
    墩墩山烽火台遗址:位于金川区宁远堡镇山湾村东南,地处墩墩山顶最高处,西临金川河,东南北三面群山环绕,地理位置险峻。烽火台东南北三面由石块砌成,西面、内部由黄土夯筑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地基东西长10米,南北长9米,台顶东西长3.8米,南北长3.3米,残高6.4米...
  • 九个井墓群13
    11月27日
    九个井墓群:位于双湾镇九个井村村委会东南1千米处。墓地东西1.5千米,南北1千米,地表耕种多年,原有痕迹不明显。1979年当地居民平地时发现墓葬1座,出土大量青砖和陶片,属汉代墓葬遗存。2012年3月28日,被金川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十里墩烽火台遗址13
    11月27日
    十里墩烽火台遗址:建在戈壁滩中地势较高处,四面视野开阔,台体平面方形,立面覆斗形,黄土夯筑的实心体,因人为盗挖取土,自然风蚀现顶部及四壁均较严重损坏。整体向内收缩,体积变小,平面为略带方形的不规则形,台体四周挖建有壕沟,现壕内已被风沙填实,不仔细辨认难以发现。...
  • 上高岸墓群8
    11月27日
    上高岸墓群:上高岸子位于河雅公路东侧100米,金川公司冶炼厂东面,东起干渠,西靠高岸子耕地,南临废弃日光温室大棚,北接液化气站,东西宽1500米,南北长2000米,墓群内3条干渠纵横交错;曾采集有泥质红陶片和彩陶片,纹样有网格纹、锯齿纹和三角折线纹等,器形有盆...
  • 亥姆寺石窟99
    11月27日
    亥姆寺石窟:亥姆寺位于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山之中,省道212线133千米处向西北岔入进山公路,行至14千米处;寺庙位于亥姆山石壁上,始建于唐代,明清重修。现存石窟3处,西面石窟常年有泉水涌出,不溢不涸,为防落石现已修建高2.8米,宽2.56米,长约25米拱形石洞;...
  • 新华墓群8
    11月27日
    新华墓群:新华墓群位于金昌市市区新华西路金阳里社区,南起庆阳路,北至新华路,西起北京路,东到金川公司五中,面积约6万平方米。曾采集有加沙和泥质红、灰陶片及彩陶片,彩陶饰黑、红彩斜方格纹、锯齿纹,器形有罐、盆、杯、瓶等。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存。...
  • 东厢门烽火台2
    11月27日
    东厢门烽火台:东厢门烽火台位于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村西北面23.4千米处山顶上,东北距曹大坂烽火台4.3千米,东南距墩子沟烽火台13.7千米。烽火台主体用黄土夯筑而成,整体成四棱台体,北高南低,底边长6.4米,高6.3米,西南角有2米乘1.8米的一块台体与主体轻...
  • 曹大坂烽火台遗址12
    11月29日
    曹大坂烽火台遗址:因烽火台遗址位于宁远堡西大山北侧新窑沟南岸曹大板山顶,故而得名曹大板烽火台遗址。台呈长方体状,东北壁底宽7米,顶宽3.5米,东南壁底宽7米,顶宽4米,台面覆斗形黄土夯筑的实心体,夯层厚0.15米至0.20米。因自然风蚀及牧羊人攀爬,顶部及四壁...
  • 土蜡墩烽燧遗址3
    11月27日
    土蜡墩烽燧遗址:土蜡墩烽燧遗址位于宁远堡下四分村西北四道沟北侧山顶上。台呈覆斗式,底边长15米,顶边长8.2米,高7.2米。外石块包砌,内夯填沙土。...
  • 现代建筑——抗洪救灾127
    11月27日
    现代建筑——抗洪救灾纪念碑:抗洪救灾纪念碑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8°38' 06.0",东经102°19' 58.9",海拔高程1417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是一处现代建筑。抗洪救灾纪念碑立于金川区双湾镇营盘村村委会南面2...
  • 潮水墩烽火台遗址23
    11月27日
    潮水墩烽火台遗址:位于金昌市西北戈壁滩上,烽火台底部东西10.3米,南北13.1米,台顶东西4.6米,南北7米,高8.2米,整体由石块堆砌而成,中间夯填沙土。东南角有石阶可登上台顶,东墙稍有残缺。属明代建筑,对研究河西地区明代关防、建筑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下高崖子墓群7
    11月27日
    下高崖子墓群:位于宁远堡镇高崖子村北3.3千米处,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曾采集有泥质红陶片和彩陶片,饰网格、锯齿等纹,器形以罐为主,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遗存。2012年3月28日,被金川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龙王庙9
    11月27日
    龙王庙:位于宁远堡东湾村,始建时间无考,据传系明清时期建筑,庙面南坐北,建在一个小山包上,山门前两棵3人合围的钻天杨树直冲云霄。山门内左右两旁建斋房和生活用房,两棵古柏直立行道两旁,枝繁叶茂,苍翠挺拔。正对山门上16级条石台阶至小山包顶建大殿,面阔3间,进深2...
  • 陶纺轮4
    11月27日
    陶纺轮:我国用陶制生产工具纺轮的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周时代陶制生产工具纺轮,是用来作为纺织之用,造型基本承袭原始社会末期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这颗汉代陶纺轮形状虽小,却凝聚着古人类的智慧和创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研究...
  • 现代建筑——镍都开拓121
    11月27日
    现代建筑——镍都开拓者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金川公园前大门内正面草坪中央,碑正面篆刻“献给祖国镍都的开拓者”,背面碑文记载了20世纪50年代地质工作者的光辉业绩。纪念碑高13米,上半部为4.5米的玻璃钢人身,两名地...
  • 下四分烽火台遗址5
    11月27日
    下四分烽火台遗址:位于宁远堡镇下四分村二队以西,遗址呈四棱台体,东西长6.9米,南北长8.3米,残高8.5米,整体为黄土夯筑,夯筑层12-14厘米,原夯筑柱孔清晰。属明代建筑,对研究河西地区明代关防、建筑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孟家大湾烽火台遗址13
    11月27日
    孟家大湾烽火台遗址:地处金川区宁远堡镇山湾村委会东北,外部用石块砌成,内部填沙土夯筑;呈四棱台体,东西长10米,南北宽9.3米,残高3米。经风吹雨淋,除东南角外,其余几面均已坍塌。属明代烽火台遗址,对研究河西地区明代关防、建筑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上土沟墓群6
    11月27日
    上土沟墓群:上土沟墓群在三角城村(原尚家沟村)村委会北1千米处的台地上,南与柴湾岗墓群相距360米,东靠白杨林带,西临耕地。墓群南北宽180米,东西长400米;墓穴分布稠密,形制完整,封土保存完好。墓葬以东北向居多,也有正北和微偏西向的,多为单人葬。1979年...
  • 现代工业文化遗存——80
    11月30日
    现代工业文化遗存——露天矿老坑:原露天矿主要承担金川镍矿一矿区西段上部矿体的开采,1964年初开始筹建,创业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会师戈壁,战风沙、住地窝、睡草铺、背冰化雪,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当年成功实施了三次大爆破,1965年1月开始基...
  • 陈家沟关帝庙9
    11月27日
    陈家沟关帝庙:陈家沟关帝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湾镇政府所在地陈家沟村三队,下双公路和陈金公路交汇处往东100米。始建于乾隆二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该建筑属土木结构,是典型的清代建筑,也是金川区仅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庙宇正墙及两面山墙有大量彩色壁画...
  • 陈家沟墓群7
    11月27日
    陈家沟墓群:陈家沟墓群,位于陈家沟村南面,东西宽500米,南北长2000米。1993年当地农民耕地时曾发现单人墓穴,内以青砖铺地,上覆白灰,墓室面积9平方米左右,出土灰陶彩绘马、彩绘陶牛车等。属魏晋时期墓葬,对研究金川区魏晋历史、文化沿革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 赵家沟墓群3
    11月27日
    赵家沟墓群:赵家沟墓群,位于双湾镇赵家沟村委会西北处,长2千米,宽1千米。1958年曾出土魏晋时期泥质灰陶绿釉陶瓶、陶奁、五铢钱;1996年出土国家一级文物青铜马一件。属汉代墓葬群,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对研究金川区两汉时期历史、文化沿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大河滩墓群7
    11月27日
    大河滩墓群:大河滩墓群:位于宁远堡镇新华村村委会东南处,南北宽800米,东西长1000米。地表为沙石土,有墓穴暴露,曾采集有夹砂红陶片、疑似汉代墓砖等标本,文化类型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考证。对研究金川区新石器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九个井遗址7
    11月27日
    九个井遗址:九个井遗址:位于双湾镇九个井村东南1.3千米处,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曾采集有夹砂红陶片和夹砂灰陶片,多为素面。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存。现遗址表层为耕地。...
  • 亥姆寺4
    11月27日
    亥姆寺:亥姆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远堡镇以西,据史料记载,亥姆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民国时增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寺因半山洼一石窟中供奉着“孩姆娘娘”的石佛像而建,并因此得名。据说,得亥姆寺水珠者可...
  • 大庙城遗址7
    11月27日
    大庙城遗址:大庙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湾镇古城村,是距今约1800年左右魏晋时期古城遗址,也是同时期河西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遗址。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南北走向。城内东北方向有小型建筑遗址,疑为清代庙宇,其余已被当地居民耕种,沿城墙四周多有青瓦...
  • 杨家墩5
    11月27日
    杨家墩:杨家墩,位于高岸子五队居民区内,高14米,底部东西长9.5米,南北宽6.5米,向上逐渐收缩,呈梯形状,顶部长8米,宽4.5米;北墙正中高9米处有宽0.5米,高1米方孔,东墙正中高8米处有宽0.2米正方形孔洞。整体由黄土夯筑而成,保存完整,形制清晰,是当...
  • 张家庄院10
    11月27日
    张家庄院:张家庄院,位于宁远堡镇西坡村六队居民区内,整体由黄土夯筑而成,东西长30.9米,南北宽21.6米,墙高8.2米,墙地基宽1.5米,顶部宽约1米,院内南、北、西三面高3.3米处有圆形椽孔;东墙正中开门,门高2.1米,宽1.8米,门洞外部有向外突出的巨大...
  • 三角城遗址10
    11月27日
    三角城遗址:三角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湾镇三角城村,是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修建的聚落城堡及墓葬区,占地面积约43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城址、房址、墓葬、祭祀坑、窖穴等文化遗存,是中国沙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2011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
  • 金川卜喇子39
    11月23日
    金川卜喇子金川卜喇子,采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食材多样,制作简单,方便食用,色香味俱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广泛赞誉,不仅是金川本地家家户户的日常小吃,还是餐厅里招待客人的特色风味美食。金川卜喇子选用食材广泛,其主要原料有面粉、甜菜、锁阳、香豆子叶、葫...
  • 金川非遗---掀牛九12
    11月23日
    金川非遗---掀牛九: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这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一些现代化农机农具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因而像二牛抬杠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的耕作方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如图画一般,时时展现在山洼梁峁之间,完美地张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春耕秋耱,离不开勤勤恳...
  • 粮食酿造的醇正老味道7
    11月23日
    粮食酿造的醇正老味道——制醋:古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民谚云“五味盐为首,调和醋当先”。北方人的餐桌上,从来都不会缺少醋的绵酸爽利。一提起醋,首先肯定想到的是号称&l...
  •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15
    11月23日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指尖上的艺术:面塑艺术是金川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面塑艺术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
  • 谁说西北无绣娘16
    11月23日
    谁说西北无绣娘:提起刺绣,似乎总带着江南水乡的气息,温婉娴静的苏州绣娘,玉指如芊,以针作画,以线当墨,低眉俯首间,仿佛个个都是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然而你可曾想过,西北戈壁上的女子,虽不似江南绣娘那般细眉细眼,内心里却也有着一样灵秀动人的心思,一双...
  •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10
    11月23日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匠制皮技艺:金川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动物的皮毛制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皮匠们总结出了用硝熟皮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皮子,皮洁白、柔软、美观富有弹性,...
  • 金川制毡16
    11月24日
    金川制毡:金川制毡技艺,是传统手工技艺中流传时期最长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地域魅力,可粗犷亦可细腻,可质朴亦可浑厚,其复杂的制造过程浸透着民族性格,承载着金川先民的物质愿望与精神寄托,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制毡时多选用动物秋毛,因其较短易上劲且具有良好...
  • 民间手工技艺-金川刺19
    11月24日
    民间手工技艺-金川刺绣:金川区刺绣是在金川区城乡村社内流传的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风格清新自然、淳朴秀丽。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传统的民间服饰刺绣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装饰部位主要在“腕袖”、“...
  • 金川根雕22
    11月24日
    金川根雕:根雕是美化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的一种民间艺术。艺术家采用具有自然神韵和优美表象的树根,因材施艺,二度创作,在顺其自然美的前提下,通过改造,提升其艺术美。以美化造型,深化意境,产生其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根雕的问世改变了“朽木不可雕也&rd...
  • 民俗-金川区民间丧葬66
    11月24日
    民俗-金川区民间丧葬礼俗:丧葬礼仪在金川区民间礼俗中又称“白事”,在金川区城乡各村社流传,程序最为繁琐复杂。丧葬礼仪注重庄重、悲戚,显示孝道、宗法。丧葬礼仪主要包括:1、守终。即临终的人在“咽气”时刻,儿女子孙要...
  •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18
    11月24日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川社火:社火是最古老的风俗之一,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的宗教活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金川区社火在民间流传已久,各地区在形式和内容上独具异彩,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 金川非遗-华中刻字5
    11月24日
    金川非遗-华中刻字:中国刻字源远流长,从古文字的自书自刻到今文字的书刻分离,约二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传统刻字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刻字作为“再现”书法的工具,为中国书法宝库建立了丰功伟绩。金川刻字是民间手工技艺之一,缘起于远古时期用石器...
  •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25
    11月24日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川小曲:金川小曲子。是流行甘肃省民勤,武威,永昌,等地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因金川区和民勤县水土相连。自清中叶起,金川区小曲就和民勤小曲相融和民勤小曲相比 。金川小曲曲调丰富,最流行的有50多种,优美动听。道白多...
  •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12
    11月24日
    金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织褐工艺:织褐工艺是古老而文明的金昌大地上,琳琅满目的民间手工艺中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它形式独特、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是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拼搏抗争精神的产物,亦是勤劳质...
  • 金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70
    01月27日
    中国甘肃网1月26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记者 雒焕素 文/图) 昨日,金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12个项目入选。 目前,金昌市共有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49项,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0人,市级...

地处戈壁沙漠交汇处的金昌市,有草原、绿洲、沙漠、戈壁、同时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现的古文化遗迹就有203处, 其中史前遗址29处,古墓葬43处,古城址17处,古建筑94处,石窟及石刻17处,形成了以三角城遗址、鸳鸯池 遗址和乱墩子汉墓群为代表的沙井、马列家窑文化;特别是古罗马十字军东征落户永昌骊靬城,形成了极富传奇色彩的骊靬文化。

金昌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居民生产生活处于半农半牧状况,也就造成了民众在生活习俗上的许多不同,由此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资源,所以金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它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承于境内,反映着金昌的民俗风情,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元宵灯会、唱贤孝、念卷、皮影木偶、小曲等。

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长城、烽燧、水泉堡故址为代表的边塞文化,同时构成了以钟鼓楼、圣容寺塔、北山岩画、西夏文为标志的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丰富的文化遗迹同独特的地理构造孕育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金昌市智慧旅游平台   24小时服务电话:0935-8229838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延安路107号
建议使用 1280X1240 以上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成都中联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运营:中国旅游联盟智慧旅游城市全产业链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