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旅游攻略>阿勒泰富蕴杜热乡概况

阿勒泰富蕴杜热乡概况

更新日期:2008-11-15
阿勒泰富蕴杜热乡概况 基本情况:杜热乡位于富蕴县西南136公里的乌伦古河河谷,东接库尔特尔,西连福海县,南邻阜康县,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北总长413公里,东西宽平均34公里,行政区域1.4万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7个,牧业村3

基本情况:

  杜热乡位于富蕴县西南136公里的乌伦古河河谷,东接库尔特尔,西连福海县,南邻阜康县,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北总长413公里,东西宽平均34公里,行政区域1.4万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7个,牧业村3个,全乡总人口1.41万人,由汉、哈、回、维四个民族组成,哈萨克族占97%以上,其中农业人口占51.4%,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大乡。

  杜热乡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方形,巴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横穿全境,喀拉额尔齐斯河纵流境内约50公里,卓勒特河作为与福海的分界线长达30公里,全乡地势北高南低,按其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区、丘陵区、阿克达拉地区、乌伦古河地区、乌伦古河以南沙漠地区。全乡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900小时左右,全年无霜期在125-136天,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空气干燥,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冷暖波动大。全乡水土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土壤主要以黄沙土、草旬土、黑钙土、盐碱土等为主,全乡拥有耕地9.5万余亩,天然草场33330亩,人工草场5000亩,乡域内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宝石、云母等矿产资源和高山森林、河谷林、梭梭林等生态资源及甘草、麻黄草、大芸等中草药资源。

  杜热乡解放初是纯牧区。1953年建政时,以杜热乡为中心,组成富蕴县第三区人民政府,区辖6个乡,1958年公社化时,由二、三、四等3个乡组成一个公社,因驻地在杜热,故名杜热公社。“文革”期间曾改名为永红人民公社。1978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原名。杜热系蒙语,意为马蹬,是以南岸山头形状而得名。

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杜热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党员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同心同德、知难而进,较好地完成了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党建工作成绩显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年中,农牧业连年丰收,2005年粮食总产达8726吨,比2001年年均增长15%;牲畜头数稳步上升,2005年牲畜饲养量达到34万头(只),比2001年净增5万头(只),年末存栏21万头(只),较2001年增长2万头(只);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断提高,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68亿元(现价),较2001年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完成83万元,年均增长15%。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86元,比2001年提高了1600元。


(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调整优化大农业结构,粮、经、草比例由42:18:40调整为28:43:29,经济作物种植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加快土地开发2万余亩,不断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的种植面积,积极引进了花芸豆、食葵、打瓜、哈密瓜等优质高效的特色经济作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农牧业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驼奶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创建了“杜热阿萎驼奶”品牌,全乡从事驼奶业达100余人,户均可增收2万余元;种羊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已辐射至周边团场及昌吉等地。三是特色水产养殖业已初步发展,投放鲢鱼38万条、鲤鱼5万条、狗鱼1万条。为“十一五”期间建成地区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奠定了基础。

(三)牧业基本建设力度加大,牲畜品种改良成效显著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五年来,全乡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暖圈360座,棚圈220座,接羔点300座,牧业人畜饮水井100余眼,牧民简易住房580座,实现牧民定居603户,新修牧道100余公里,引进先进的技术改良草场12000亩,新建药浴池20座。
  二是牲畜品种改良工作扎实有效。实施了兽医体制改革,将技术员工资与技术指标挂钩,按指标考核、奖惩。新建冷配站点27处,年牲畜冷配数达12000余头。牧区黄牛、绵羊改良、畜群鉴定等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种牛羊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鉴定种牛3600余头,种羊2.5万只。
  三是农区育肥业发展迅速。全乡累计发放育肥贷款100余万元,发展育肥大户260余户。同时,购进大型铡草机9台,建成青贮窖65个,黄贮窖110个,切实转变农牧民的饲养观念。
  2006年经济发展情况:
  ----乡域经济发展迅速
  2006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23亿元(现价)。财政收入完成68万元,完成年初任务的136%;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 35.5 万头(只),同比增长3.4%,年末存栏数达到22万头(只),同比增长4.7%;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93元,达到4322 元。2006年被阿勒泰地委授予2006年度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经济社会发展先进乡镇、建设地区村镇建设“新村杯”竞赛活动先进集体;被富蕴县委、政府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2006年度乡镇综合评比二等奖、06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乡镇、06年度牧民定居工作先进乡镇、06年度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度统战民宗工作先进集体、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综合评比第二名、2006年度抗灾工作二等奖、2006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农牧业丰收,农牧民增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全乡共完成农作物种植7.5万亩,种植饲料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经济作物4万余亩,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该乡农牧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和种植能力明显提高。并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6年完成了杜热至喀拉布勒根乡7公里的绿色通道植树,大坝村农田林网化达12%,拜格托别村完成了道路绿化植树任务,义务植树 200亩 4万余棵;全乡完成近1万亩低产田的更新改造,产草量大幅增加,农区载畜量提高了15%。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是全面完成抗灾保畜工作。为贫困户准备好越冬面粉2吨,草料10吨;乡牧办冬季备草110吨;备料22吨,三个牧业村备料50吨:胡吉尔特村牧办备料18吨;乌扎合特村牧办备料17吨;阔克布拉克村牧办备料16吨;沿山一带四个点已完成备料20吨(其中:乌尔滕赛点7吨,曲英恰勒点7吨,胡吉尔特点6吨),全乡共储备抗灾用草、料38500吨;转移安置受灾人口975人,调整牲畜55900头(只);涌现出了许多象 赛肯·阿曼逐力一样的抗灾保畜工作先进人物。二是全面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畜牧业,该乡改良草场1000亩,建青贮窖140座、牧业用井8眼;完成乡春秋牧场简易住房16座,接羔圈10座,无顶圈10 座。四是全面完成了AO型五号病疫苗注射工作,保证了畜牧业健康发展。三是奶业发展有了新突破,与阿勒泰海明乳业合作,通过“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引进黑白花奶牛107头。五是驼奶产业进一步壮大。在216沿线发展驼、马奶销售服务业,现全乡共有50余户驼奶销售户,骆驼300多峰,日产驼奶600公斤,户均年收入可达1.5万元。六是种羊产业有了新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经营牲畜模式,积极发展种公羊鉴、牛羊品种改良、育肥产业,使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鉴定销售种羊3000余只。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
  2006年3月初,杜热乡就成立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负责富余劳动力的登记及就业指导、培训工作,建立了杜热乡劳动力市场办公室,配置了计算机、电话等相关的办公设施,而且办公室独立对外办公,通过 一年的工作开展,劳动力转移主要工作取得了成效。
  在2006年8月初,为及时妥善处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该乡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杜热乡党委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司法所的乡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委员会 ,乡司法所联合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已经成功处理劳动纠纷案件5起,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0000余元。
  2006年杜热乡先后开设了烹饪培训班91人、农机修理培训班17人、美容美发培训班15人,创业培训班82人。现结业考试已进行完,考试合格人员的结业证和上岗证正在办理。强化创业技能培训,先后开设了烹饪培训班、农机修理培训班、美容美发培训班、驾驶班,共培训人员180余人,同时,专门建立了劳动力市场,认真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转移劳动力15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100余元,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精神文明: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杜热乡连续被命名为地区级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示范乡。连续成功开展五届“科技之冬”培训,举办各类乡、村科技培训达300余场(次),农牧民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两基”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五年来,学校校舍改造5600余平方米,新建教舍12000余平米。“普九”和“青壮年高标准扫盲”工作顺利通过上级验收,牧业寄宿制学校管理和教育督导工作也跨入了全县前列。2005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2%,巩固率99.51%,素质教育全面推开,校园建设管理日趋规范化,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科技贡献率由2001年的22.2%上升到2005年34.5%。计生整体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率达到96.8%,荣获县优质服务先进乡。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1年的15‰下降到2005年11‰以内。积极推进卫生改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机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上级验收达标。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6%,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污染治理和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迈出踏实步伐,乡容乡貌有了明显改观。

2006年精神文明情况: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一是实施科教优先战略,不断巩固“两基”成果。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两免一补”范围,在全乡农村中小学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现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2%,巩固率99.51%。二是加强农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发展农村卫生事业。2006年将目前村级现有的土木结构房屋改造为砖混结构,新建村级标准卫生室3个,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的就医条件。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2%。三是计生方面共组织医疗队开展送药上门、送宣传资料、新婚登记、婴儿出生登记等服务4次,并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四是广播电视方面进一步改善“三通”条件,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带动经济发展。全乡现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6%。

----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 全乡政治大局保持稳定

  2006年的综合治理工作,以创建“平安和谐杜热”为总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了政法机关维护国家安全、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处理各类违法人员48人。乡司法所结合“五五”普法工作,联合乡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将第24年民族团结教育月与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农业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接受宣传农牧民群众7886人次,发放宣传单3800余份,共调解民事纠纷25起,成功解决23起,有效化解了群众矛盾,“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全乡社会稳定。 信访工作中接待群众来访25人次,涉及事项33件,其中31件已得到妥善处理,办结率为94%。

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一是结合峡口南干渠贯通,按照“十配套”要求,完成了阔克布拉克新村200户牧民新居建设,新建一座小学,新建学校教室784平方米,完成5公里村干道建设及120平方米的村文化室建设,并完成街道两旁的绿化、硬化工程。二是完成乡村道路35公里的通达工程,使乌河北岸各行政村及自然村连成一线;在牧家园新建1座吊桥,乌河两岸的交通更加便利。三是结合福-恰公路贯通机遇,新建胡吉尔特、铁斯甫阿坎、乌扎合特三个牧业新村,并按照“五有五配套”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建设抗震安居住房130余户;四是完成了乡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和农贸市场续建项目。

(二)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杜热乡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5亿元,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完成了乡级客运站建设,新建乌河混凝土大桥一座,彻底改变农牧民行难问题;完成乡办公楼、中学教学楼及配套锅炉房建设;完成了索依勒特、乌亚勒铁热克等行政村的文化室、卫生室建设。新建电力收费营业室和石油公司加油站。搬迁新建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综合农贸市场,1000余平方米的中心卫生院、500平方米的中心兽医站,1600平方米的新型活畜交易市场等一大批基本建设项目;建成了生产能力在千吨以上的宏达面粉厂。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9元,比2001年提高了1600元。

(三)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首先是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其次是乡水管所实行改革以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源头上减轻了农牧民负担。三是乡兽医站改革,取消了分片承包,农民可以自主选医,兽医人员转变了作风,提高了服务水平。四是乡卫生院改革以来,为卫生院注入了新的活力,防保工作得到了强化、社会满意度有所提高。

2006年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是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街道两侧的亮化、美化、绿化以及人行道的硬化工作,逐步形成了树、灌、草立体种植效果,拆除了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厕所,修建了64座双坑交替式改良厕所;乡政府主街道铺设人行道面砖2公里。同时,全面实施了各项新农村建设工程,并在地区新村杯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乡政府改水工程完成自来水管线延伸1公里;大坝村改水工程已投入使用,文化活动中心工程全面竣工。全乡程控电话已达2000余门,并且移动和联通手机已服务全乡;广播电视得到普及,现全乡现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6%。三是切实做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结束广大农牧民的游牧生活,2006年新建了一个牧民新村(拜格托别中心村)为主体,并配套实施了新村土地整理、渠系修设、道路建设、电力供应、自来水管道及村庄绿化等工程,每户定居牧民不仅实现了定居,而且分得了50亩的草料地。

金昌市智慧旅游平台   24小时服务电话:0935-8229838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延安路107号
建议使用 1280X1240 以上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成都中联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运营:中国旅游联盟智慧旅游城市全产业链支撑平台